埃布斯坦综合征又称Ebstein畸形,是指三尖瓣隔瓣和(或)后瓣偶尔连同前瓣下移附着于近心尖的右室壁上,约占先心病0.5%~1.0%。埃布斯坦综合征又名三尖瓣下移畸形。是心房颤动的几种先天性的心脏疾病之一。
目录
1.流行病学
2.发病原因
3.发病机制
4.症状表现
5.临床检查
6.诊断方法
7.并发症
8.治疗方法
9.预防预后
【流行病学】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2万名新生儿中有1例患有三尖瓣下移畸形。在先天性心血管病中,其相对发病率不到1%。本病无性别差异。
【发病原因】
埃布斯坦综合征的病因不清,偶有家族史报道,母亲妊娠早期服锂剂者其子代易患本病。
【发病机制】
本畸形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为三尖瓣下移畸形,右心室房化和功能性右心室腔缩小。
右侧房室环位置正常(常扩大),三尖瓣的前侧瓣常正常地附着于纤维环上,而膈侧瓣和后侧瓣的附着点明显下移,位于右心室壁心内膜上。下移的程度及其附着方式因人而异,即使受罹瓣膜的附着点邻近纤维环,但由于瓣叶过长,常可在纤维环的远端不同部位与右心室壁粘连。
此外,这些瓣叶还可借助于畸形的腱索而附着于室间隔和右心室心尖部,三尖瓣后侧瓣往往发育不全或者完全缺如。
上述种种情况,可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。少数病人,三尖瓣在心室腔内融合成一片膈膜,中间或侧缘有一孔隙,右心房血流必须经过这种孔隙注入心室,因此妨碍心房的排空。
【症状表现】
埃布斯坦综合征发病可早可晚,症状可轻可重,体征可多种多样。严重畸形者,出生后即可有明显发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;畸形较轻者,直至成年不一定出现明显症状。
该畸形最突出的症状是发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。埃布斯坦综合征的主要体征包括:膨隆而又安静的心前区(望诊无明显心前区搏动,触诊无肺动脉关闭感);第1心音和第2心音明显分裂,可有增强的第3心音,还可以出现第4心音;分裂的第1心音的第2成分常呈喀喇音性质,此即所谓“扬帆征”;三尖瓣区可出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及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。
此外还有发绀,杵状指(趾),颈静脉收缩期正性搏动。Siber认为,对该畸形来说,最具有特征性的体征是这样两组:①发绀伴安静的心前区;②第1心音、分裂的第2心音、增强的第3心音或第4心音所构成的四重奏。
【临床检查】
埃布斯坦综合征的诊断,临床症状和体征固然可能给予重要提示,但要作出准确诊断尚有赖于下述各项辅助检查,尤其是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。
1、心电图
P波振幅增高及(或)增宽,有时可见切迹,以Ⅱ、Ⅲ,aVF以及V1导联最为清楚。
有人认为P波改变的程度与预后有关,P波正常者常无症状;显著异常者,不但常有症状而且极易在短期内迅速死亡。P-R间期常延长,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几乎见于每一病人。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有低电压。右心室肥厚偶见,但绝无左心室肥厚的图形。
近有人指出Vl~4导联的QRS波群呈Qr型并伴有T波倒置,是本畸形一种特异性心电图变化。
2、X线检查
轻度畸形者,心脏扩大不明显,肺血正常。中、重度畸形者,心脏向两侧扩大,主要为右心房扩大。透视下心缘搏动不明显,与扩大的心脏很不相称,类似于心包积液或肺动脉口狭窄伴心力衰竭的X线征象。
由于右心房扩大,加上右心室流出道向左移位,心影可呈方盒形或漏斗形,少数病变可呈球形。肺血减少,主动脉结正常或偏小。
3、超声心动图
最典型的表现是三尖瓣前叶活动振幅增加,同时又有关闭延迟(至少要在二尖瓣关闭后0.04s才关闭)。此外,如果将探头放在一般显示右心室的部位,可见巨大心腔(房化的右心室),还可见到三尖瓣的EF斜率(舒张早期的关闭运动)减慢。
4、右心导管检查
以往认为埃布斯坦综合征作心导管检查危险性极大,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若不考虑心脏矫治术,最好不作此检查。
这里应特别提到的是,如能同时记录压力曲线和心腔内心电图,常可发现在右心房与功能性右心室之间有一移行区(图1)。该区所录得的压力同右心房,而腔内心电图图形同右心室。这个移行区即为房化了的右心室。这一发现,常有助于埃布斯坦综合征的诊断。
5、选择性右心系统造影
该畸形造影诊断的主要依据是:三尖瓣畸形、下移和右心室房化。一般于显影的右心房室下缘可见两个切迹,其一在脊柱中线附近,为固有的三尖瓣环;其二位于脊柱左侧,为下移之三尖瓣的反映。两个切迹之间即为房化的右心室。
【诊断方法】
诊断埃布斯坦综合征时下列要点具有参考价值:
1.新生儿期青紫症状明显,以后减轻或完全消失,年长后青紫重新出现。
2.青紫症状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应首先考虑本病。
3.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,肺血偏少而无右室肥厚。
4.心脏增大,但心前区搏动很弱,听诊时有“多音律”心音。
5.肺血偏少而心影增大,主动脉和肺动脉影偏小,心影似球囊。
6.P波特高,但无右室肥厚的图形。
7.右心导联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细小多相的宽QRS波。
8.有青紫伴B型预激综合征,肺血偏少者。
9.V1~4导联上有QR型波及T波倒置。
10.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附着点下移。
诊断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将埃布斯坦综合征分为3型:
①轻型:无或轻度青紫,心功能Ⅰ~Ⅱ级,心脏轻~中度增大,心内分流以左向右为主,右房与功能性右室之间无压差,心血管造影无双球征,不需要手术或仅关闭心内缺损即可,预后良好。
②狭窄型:青紫明显,心功能Ⅱ级以上,心脏轻~中度增大,肺循环血流量减少,扩大的右房与功能性右室之间有压差,心内分流为右向左,心血管造影见双球征,需要手术治疗。
③闭锁不全型:无或轻度青紫,心功能Ⅱ级以上,心脏重度增大,右房与功能性右室之间无压差,心内分流可为左向右或右向左,造影可见右房极大,有双球征,需手术治疗。
【并发症】
可以合并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、脑栓塞和脑脓肿等并发症。
【治疗方法】
这种先天性畸形应以手术治疗为主,辅以有关的对症性的药物治疗。
手术治疗
(1)手术适应证:Siber等认为,除个别病人由于周身性疾病不能承受手术外,其余病人包括症状轻或全然无症状者,均应考虑手术治疗。
(2)手术时机:婴幼儿不宜手术,儿童期最好不手术,15岁后应尽可期手术。
(3)手术方式:分姑息性手术(右心旁路术)和根治性手术(三尖瓣换置术或同时关闭房间隔缺损或未闭卵圆孔),目前倾向于根治性手术。最近Danielson主张:埃布斯坦综合征病人,特别是婴儿和年幼儿童病人,应选用成形修补术且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。
药物治疗
有心力衰竭者,应给予强心药、利尿药或血管扩张药;有心律失常者,应根据其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;如有栓塞、感染等并发症出现,亦应予以相应处理。
【预防预后】
埃布斯坦综合征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先天性心脏病。这类病人可以生后不久即死亡,也有直至成年仍无明显症状。Genton报道1例79岁仍无症状。有人认为本畸形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3~26岁。
一般来说,发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愈早,预后愈差;心脏愈大,尤其在短期内呈进行性增大者,预后愈差;心血管造影显示三尖瓣畸形愈严重者,预后愈差(显示狭窄较关闭不全者预后更差);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。
本病的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,少数病人可因心律失常而猝死。此外,还可因栓塞、感染等并发症死亡。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-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