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D >

  玳瑁

  【玳瑁的简介】

  玳瑁(学名:Eretmochelysimbricata)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。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,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、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。肉食性,以蠕虫、螺类、虾及小鱼等为食,亦食植物的茎叶。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,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,又名瑇瑁、蝳蝐、瑇玳、文甲、鹰嘴海龟、十三鲮龟、十三鳞、十三棱龟、明玳瑁、千年龟,简称玳,分为太平洋玳瑁(Eretmochelysimbricatabissa)和大西洋玳瑁(Eretmochelysimbricataimbricata)两个亚种。

  一般长约0.6米,大者可达1.6米。 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,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。

  药材名称 玳瑁

  拼音 Dài Mào

  英文名 Hawksbill Carapace, Hawksbill Shell, Hawksbill Turtle Shell

  别名 瑇琩、瑇琩甲、明玳瑁、文甲。

  界动物界

 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

  纲爬行纲Reptilia

  目龟鳖目Testudines

  科海龟科Cheloniidae

  属玳瑁属Eretmochelys

  种玳瑁

  亚种2亚种

  出处 出自《开宝本草》。

  1.《开宝本草》:玳瑁,主解岭南百药毒,人刺其血饮,以解诸药毒。

  2.《本草衍义》:玳瑁,生者入药,盖性味全也。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,为器物者是矣,与生熟犀其义同。

  3.《海搓余录》:玳瑁,产于海洋深处,其大者不可得,小者时时有之。取用时,必倒悬其身,用器盛滚醋泼下,逐片应手而下,但不老大则其皮薄不堪用耳。

  药材基源: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etmochelys imbricata (Linnaeus)

  采收和储藏: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,用沸醋泼之,使其背部鳞片剥落,去除残肉,洗净。

  原形态 玳瑁,体长60-170cm。头部具对称的鳞片,前额鳞2对。鼻孔近于吻端,吻长而侧扁,上颌钩曲,嘴似鹦鹉,颌缘锯齿状。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,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。颈角板短宽;椎角板5块,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;肋角板左右各4块,第2块最大;缘角板每侧各11块,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;臀角板2块,其间有一缝隙。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;两侧自肱角板、胸角板、腹角板、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,均有1条隆起。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,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,在腋、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。四肢扁平呈桨状,覆被大鳞,前肢较大,具有2爪,后肢短小,仅具1爪。尾短小,不露于甲外,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,有光泽,缀有浅黄色小花纹,头及四肢呈棕色,腹部黄黑色有褐斑。

  生态环境: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。

  资源分布:玳瑁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。

  生活习性,玳瑁栖息于温、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、虾、蟹、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。

  性状鉴别玳瑁,本品呈长方形、菱形、三角形、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,长8-24cm,宽8-17cm,厚1-3mm,中间较厚,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。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,半透明状,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同的不规则花纹,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,斜切面显层纹;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。气微,味淡。

  化学成 分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(keratin),其中含有赖氨酸(lysine)、组氨酸(histidine)等多种氨基酸;体脂含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山蘥酸(behenic acid),C14不饱和酸,C16不饱和酸,C18不饱和酸,C20不饱和酸,C22不饱和酸,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。

 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,玳瑁的乙醇提取液,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,仅有微弱诱导作用。

  理化鉴别

  (1)本品醇浸出液,置紫外光下观察,显淡蓝色绿色荧光。

  (2)取本品烧之,有羽毛焦臭,爆鸣声及闪光,不冒烟。

  炮制 刷净泥土,用温水浸软后,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。

  性味 味甘;咸;性寒。

  ①《开宝本草》:"寒,无毒。"

  ②《品汇精要》:"味咸,性寒。"

  ③《纲目》:"甘,寒,无毒。"

  归经 心;肝经。

  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少阴、足厥阴经。"

  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-15g;或磨汁;亦可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涂。

  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。

 

  【玳瑁的功效与作用】

  玳瑁主治平肝定惊;清热解毒。主热病高热;神昏谵语抽搐;小儿惊痫;眩晕;心烦失眠;痈肿疮毒。

  ①《食性本草》:"疗心风邪,解烦热。"

 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破症结,消痈毒,止惊痫。"

  ③《纲目》:"解痘毒,镇心神,急惊客忤,伤寒热结,狂言。"

 

  【玳瑁的图片】

          玳瑁的图片  玳瑁的图片
          玳瑁的图片  玳瑁的图片

 

  【玳瑁的复方】

  ①治急风及中恶,不识人,面青,四肢逆冷:生玳瑁五两(捣罗为末),安息香五两(用酒煮似糊,用绢滤去滓),朱砂二两(细研,水飞过),雄黄半两(细研),琥珀一两(细研),麝香一两(细研),龙脑一钱(细研)。上药都研令匀,以安息香糊和丸,如鸡头实大。用童子小便三合,生姜自然汁半合,相合暖过,不计时候,研下三丸。(《圣惠方》玳瑁丸)

  ②治中风不语,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:瑇瑁(镑)、丹砂(研)、雄黄(研)、白芥子各半两,麝香(研)一分。上五味,捣罗为末,再同研匀,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,和丸如绿豆大。每服十丸,温童子小便下,不拘时候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玳瑁丸)

  ③治痘疮黑陷,乃心热血凝也:生玳瑁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。入猪心血少许,紫草汤五匙,和匀温服。(《痘疹论》)

  ④预解痘毒,遇行时服此,未发内消,已发稀少:生玳瑁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。和匀;温服半台,日三服。(《灵苑方》)

  ⑤治迎风目泪,乃心肾虚热也:生碡瑁、羚羊角各一两,石燕子一双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薄荷汤下,日一服。(《飞鸿集》)

 

  【玳瑁的各家论述】

  1.《纲目》:玳瑁,解毒清热之功,同于犀角,古方不用,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。

  2.《食性本草》:疗心风邪,解烦热。

  3.《日华子本草》:破ZHEN结,消痈毒,止惊痫。

  4.《纲目》解痘毒,镇心神,急惊客忤,伤寒热结,狂言。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相关文章
多叶花椒 多头风轮菜 滴石 多茎野豌豆 多花八角莲 多刺绿绒蒿 钝叶蔷薇 敦盛草 对叶四块瓦 对叶散花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