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大全 > 解表药 >

  牛蒡子

  牛蒡子,中药名,又名大力子、鼠粘子、恶实等。呈长倒卵形,略扁,微弯曲,长5~7mm,宽2~3mm。表面灰褐色,带紫黑色斑点,有数条纵棱,通常中间1~2条较明显。顶端钝圆,稍宽,顶面有圆环,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;基部略窄,着生面色较淡。果皮较硬,子叶2,淡黄白色,富油性。无臭,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。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(学名:Arctium lappa L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,晒干,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生用或炒用,用时捣碎。具有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利咽散结,解毒消肿之功效。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。现代研究表明,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;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。

  

  目 桔梗目

  

  拉丁学名 Fructus Arctii

  

  亚科 管状花亚科

  

  属 牛蒡属

  

  界 植物界

  

  纲 双子叶植物纲

  

  英文名 Greater burdock, Edible burdock, Lappa Burdock

  

  用药部位 成熟果实

  

  处方名 牛子、牛蒡、牛蒡子、大力子、炒牛子、炒牛蒡子

  

 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消肿解毒。治风热咳嗽,咽喉肿痛,斑疹不透,风疹作痒,痈肿疮毒。

  

  科 菊科

  

  别名 恶实、鼠粘子、黍粘子、大力子、毛然然子、黑风子、毛锥子

  

  族 菜蓟族

  

  二名法 Arctium lappa L.

  

  门 被子植物门

  

  亚纲 合瓣花亚纲

  

 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等地。

  

  功效分类 解表药

  

  中文学名 牛蒡子

  

  生长习性

  

 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、耐热性颇强。生于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林中、灌木丛中、河边潮湿地、村庄路旁或荒地,海拔750-3500米。

  

  地理分布

  

  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的台南,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地。

  

  中药属性

  

  入药部位

  

  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。

  

  性味归经

  

  【性味】辛苦,凉。

  

  【归经】入肺、胃经。

  

  用法用量

  

  内服:煎汤,1.5~3钱、或入散剂。外用:煎水含漱。

  

  禁/宜人群

  

  过敏性皮肤炎或者湿疹患者忌食、脾胃虚腹泻的患者应谨慎食用。

  

  炮制方法

  

  8~9月果实成熟时,分批采集。晒干,打出果实,除去杂质,再晒至全干。生用或炒黄用。

  

  地理分布

  

  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的台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地。

  

  主治功效

  

  疏散风热;清热解毒透疹;宣肺利咽散肿。

  

  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;风热或肺热咳嗽、咯痰不畅;咽喉肿痛;斑疹不透;麻疹初期,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;疮疡肿毒及痄腮等。生用可润肠通便,热毒咽喉红肿疼痛,兼有热结便秘尤宜。

  

  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,常与地丁,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。

  

  适用病症

  

 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

  

  症见咳嗽、咳痰不爽、头痛等,常与荆芥、薄荷、桔梗、金银花等同用。兼便秘者尤宜。

  

 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风疹等

  

  常与荆芥、蝉脱、葛根、连翘等同用。

  

  咽喉红肿疼痛

  

  常与板蓝根、玄参、桔梗、甘草等同用。

  

  各家论述

  

  1.《别录》:明目补中,除风伤。

  

  2.《药性论》:除诸风,去丹毒,主明目,利腰脚,又散诸结节、筋骨烦热毒。

  

  3.《食疗本草》:明耳目,利腰膝,通利小便。

  

  4.《本草拾遗》:主风毒肿,诸痿。

  

  5.《珍珠囊》:润肺散气,主风毒肿,利咽膈。

  

  6.李东垣:治风湿瘾疹,咽喉风热,散诸肿疮疡之毒,利凝滞腰膝之气。

  

  7.《纲目》:消斑疹毒。

  

  8.《本草经疏》:恶实,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。辛能散结,苦能泄热,热结散则脏气清明,故明目而补中。风之所伤,卫气必壅,壅则发热,辛凉解散则表气和,风无所留矣。藏器主风毒肿诸痿;元素主润肺、散结气、利咽膈、去皮肤风、通十二经络者,悉此意耳。故用以治瘾疹、痘疮,尤获奇验。

  

  9.《药品化义》:牛蒡子能升能降,力解热毒。味苦能清火,带辛能疏风,主治上部风痰,面目浮肿,咽喉不利,

  

  诸毒热壅,马刀瘰疬,颈项痰核,血热痘,时行疹子,皮肤瘾疹,凡肺经郁火,肺经风热,悉宜用此。

  

  10.《本草求真》:牛蒡子,今人止言解毒,凡遇疮疡痈肿、痘疹等症,无不用此投治,然犹未绎其义。凡人毒气之结,多缘外感风寒,营气不从,逆于肉里,故生痈毒。牛蒡味辛且苦,既能降气下行,复能散风除热,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,咳嗽痰壅,咽间肿痛,疮疡斑疹,及一切臭毒、痧闭、痘疮紫黑、便闭等症,无不借此表解里清。但性冷滑利,多服则中气有损,且更令表益虚矣。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。

   

  

  11.《本草正义》:牛蒡之用,能疏散风热,起发痘疹,而善通大便,苟非热盛,或脾气不坚实者,投之辄有泄泻,则辛泄苦降,下行之力为多。洁古作温,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,皆非真谛。《别录》称其明目,则风热泄而目自明。补中者,亦邢热去而正自安。除风伤者,以风热言之也。其根茎,则濒湖《纲目》谓之苦寒,《别录》主治,皆除热通利之意。盖其功力,本与子相近,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,皆以清热泄导为治,凡非实火,未可妄投。凡肺邪之宜于透达,而不宜于抑降者,如麻疹初起,犹未发泄,早投清降,则恒有遏抑气机,反致内陷之虞。惟牛蒡则清泄之中,自能透发,且温热之病,大便自通,亦可少杀其势,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。

  

  12.《本草乘雅》:此秉风大动摇之用,故抽水土之力独胜。味辛气平,为风木乃制为用矣。则凡病从风生,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,取之捷如影响,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,功力尤胜。此以承制之品,宣助肝木,便无太过之失,厥受和平之益矣。

  

  13.《药性解》:牛蒡子,味辛,性温,无毒,入十二经。主风湿瘾疹盈肌、咽喉风热不利、诸肿疮疡之毒、腰膝凝滞之气,润肺止嗽,散气消痰一名恶实,一名鼠粘子。

  

  14.《药鉴》:气寒,味苦辛,无毒。苦能解毒退热,而利咽喉之痛,并甘桔为妙。辛能达表润肌,而散疮疡之肿,同解毒尤良。合气与味,又治腰膝凝滞之血。若痘出不快者,即用麻黄、桔梗汁煮之,则痘不时起发矣。

  

  15.《景岳全书》:味苦辛,降中有升。治风毒斑疹诸瘘,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,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。

  

  16.《本草备要》:一名鼠粘子,一名恶实。泻热解毒。辛平。润肺解热,散结除风,利咽膈,理痰嗽,消斑疹,利二便,行十二经,散诸肿疮疡之毒,利腰膝凝滞之气。性冷而滑利,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。实如葡萄而褐色,酒拌

  

  药理作用蒸,待有霜拭去用。根苦寒,竹刀刮净,绞汁,蜜和服,治中风,汁出乃愈。捣和猪脂,贴疮肿及反花疮。肉反出如花状。

  

  药用配伍

  

  1.配浮萍,共奏宣散风热,透发疹毒,祛风止痒之妙用,用治外感风热,咽喉肿痛等症,麻疹透发不畅诸症,风热隐疹瘙痒等症。

  

  2.配山药,一补一清,清补合法,故宣肺气,清肺热,健脾胃,祛痰止咳之力增强,用治脾胃不健,肺气虚弱,痰湿内生,停阻气道,以致胸膈满闷,咳嗽气短,喉中水鸡声,身倦乏力等症,慢性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偏于虚者可用。

  

  3.配连翘,并走于上,清热解毒,消炎止痛,祛风止痒,宣透疹毒之力增强,用治热聚上焦,以致口舌生疮,牙龈肿痛,咽喉肿痛等症,痈肿疮疡诸症,风热痒疹,斑疹等症。

  

  4.配玄参,相须为用,解毒利咽之功倍增,用治外感发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,如急性扁桃体炎,咽喉炎等。

  

  5.配甘草,用治肺经风热或肺经郁火,热毒上炎的咽喉肿痛,如急性咽炎,扁桃体炎等。

  

  6.配薄荷,共奏疏风清热,利咽之功,用治外感风热。

  

  7.配桔梗,疏风宣肺之力大增,可用治外感风热,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症。

  

  临床应用

  

  牛蒡子

  

  1、用于风热感冒,咽喉肿痛。该品辛散苦泄,寒能清热,故有疏散风热,宣肺利咽之效,用治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,常 配银花、连翘、荆芥、桔梗等同用,如银翘散;若风热壅盛,咽喉肿痛,热毒较甚者,可与大黄、薄荷、荆芥、防风等同用, 如牛蒡汤;若风热咳嗽,痰多不畅者,常配荆芥、桔梗、前胡、甘草。

  

  2.用于麻疹不透。该品清泄透散,能疏散风热,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,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,常配薄荷、荆芥、蝉蜕、紫草等同用,如透疹汤。

  

  3.用于痈肿疮毒,痄腮喉痹。该品辛苦性寒,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,能外散风热,内泄其毒,有清热解毒,消肿利咽之效,且性偏滑利,兼可通利二便,故可用治风热外袭,火毒内结,痛肿疮毒,兼有便秘者,常与大黄、芒硝、栀子、连翘、薄荷等同用;该品配瓜蒌,连翘,天花粉、青皮等同用,又可用治肝郁化火,胃热壅络之乳痈证,如瓜蒌牛蒡汤;该品配玄参、黄芩、黄连、板兰根等同用,还可用治瘟毒发颐、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,如普济消毒饮。

  

  4、预防猩红热:取牛蒡子炒研成粉,过筛储存备用。2~5岁每次1克,5~9岁每次1.5克,10~15岁每次2克,成人每次3克,每天3次,饭后用温开水送服,共服2天。流行期间,除服药预防外,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,切断传播途径等。临床观察344例,发病者7名;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,计327例,占98%。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,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。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。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。

  

  5、治疗面神经麻痹:以牛蒡纠偏汤为主,随证加味,每日2次,水煎服。

  

  6、治疗咽喉肿痛:牛蒡子、板蓝根、桔梗、薄荷、甘草。水煎服。

  

  药方选录

  

  1.牛蒡汤(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),用治小儿伤风,发热烦躁,鼻塞气喘,痰嗽惊啼,及诸疮赤紫,丹毒,咽喉肿痛。

  

  2.牛蒡甘桔汤(《外科正宗》),用治颐毒表邪已尽,耳项结肿,微热不红而疼痛者。

  

  3.栀子清肝汤(《医部全录·头门》),用治少阳经虚,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,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,或寒热晡甚,胸满口苦舌干。

  

  4.启关散(《普济方》),用治风热客搏上焦,悬壅肿痛。

  

  5.牛蒡解肌汤(《疡科心得集》),用治头面风热,或颈项痰毒,风热牙痛。

  

  6.治头痛方(《方脉正宗》),用治头痛连睛,并目昏涩不明。

  

  7.治风热瘾疹方(《养生必用方》)。

  

  8.治喉痹方:牛蒡子六分,马蔺子八分。上二味捣为散,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,渐加至 一匕半,日再。(《广济方》)。

  

  9.治咽膈不利方:牛蒡子(微炒)、荆芥穗各一两,甘草(炙)半两。并为末,食后夜卧,汤点二钱服,当缓取效。

  

  牛蒡子植物

  

  (《本草衍义》)。

  

  10.治风热闭塞咽喉,遍身浮肿:牛蒡子一合,半生半熟,杵为末,热酒调下一钱匕。(《经验方》)

  

  11.治瘄疹不起透:牛蒡子(研细)五钱,柽柳煎汤,调下立透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  

  12. 治痰厥头痛:旋覆花一两,牛蒡子一两(微炒)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侯,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  

  13.治风热成历节,攻手指作赤肿麻木,甚则攻肩背两膝,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:牛蒡子三两(隔纸炒),新豆豉(炒),羌活(去芦)各一两,干生地黄二两半,黄耆一两半(蜜炙)。上为细末,汤调二钱服,空心食前,日三服。(《本事方》牛蒡子散)

  

  14.治风龋牙痛:牛蒡子炒,煎水含漱吐之。(《延年方》)

  

  15.治吹乳:鼠粘子加麝、酒吞下。(《袖珍方》)

  

  16.治便痈:鼠粘子三钱炒,细末,入蜜一匙,净朴硝一匙,温酒空心服。(《袖珍方》)

 


 

下一篇:薄荷
相关文章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-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