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G >

  甘草|甘草的功效与作用

  甘草(学名:Glycyrrhiza uralensis),又名乌拉尔甘草,是一种补益中草药。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,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,长25~100cm,直径0.6~3.5cm。天然繁殖,茎挺拔直立,气微味甜而特殊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、脘腹等。喜阳光充沛,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。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,精制糖果、蜜饯和口香糖。
  
  中文名 甘草
  
  拉丁学名 liquorice root
  
  界 植物界
  
  纲 双子叶植物纲
  
  别名 甜草根、红甘草、粉甘草
  
  族 山羊豆族
  
  命名者 Fisch.
  
  外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
  
  分布区域 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
  
  门 被子植物门
  
  属 甘草属
  
  二名法 Glycyrrhiza uralensis
  
  亚纲 蔷薇亚纲
  
  功能主治 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解毒,久服轻身延年。
  
  中药属性
  
  入药部位
  
  豆科植物甘草、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  
  性味归经
  
  【性味】:甘,平。
  
  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
  
  ②《别录》:无毒。
  
  ③《本草衍义》:微凉。
  
  ④《珍珠囊》:生甘,平;炙甘,温。
  
  【归经】:入脾、胃、肺经。
  
  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足厥阴、太阴、少阴经。
  
 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心、脾二经。
  
  ③《本草通玄》:入脾、胃。
  
  ④《本草经解》: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。
  
  用法用量
  
  内服:煎汤,3~9g(大剂量30~60g)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渍;或研末敷。
  
  禁/宜人群
  
  1、湿盛胀满,浮肿者不宜用。
  
  2、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
  
  3、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,可引起浮肿等。
  
  4、不可与鲤鱼同食,同食会中毒。
  
  炮制方法
  
  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晒干。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,做到皮净身干,单条顺直,两头见刀,口径整新,根茎分拢,按类归等。
  
  地理分布
  
 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、半干旱的荒漠草原、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,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。它适应性强,抗逆性强。在我国,甘草生长在西北、华北和东北等地。喜干燥气候,耐寒,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,排水良好的、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。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。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。
  
  (一)甘草的功效
  
  甘草味甘,性平,无毒。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解毒,久服轻身延年。生用泻火热,熟用散表寒,去咽痛,除邪热,缓正气,养阴血,补脾胃,润肺。生甘草,长于清火,以清热解毒,润肺止咳力胜。用于痰热咳嗽,咽喉肿痛等。炙甘草,长于温中,以甘温益气,缓急止痛力强。用于脾虚胃弱,心悸脉结代等。粉甘草,善治尿道痛,尿路淋,生草节宜消肿毒、利关节;粉甘草,偏重清内热,泻心火。同是一物,其炮制所不同,则功效主治亦别。
  
  用于心气虚、心悸怔忡、脉结代,以及脾胃气虚、倦怠乏力等。
  
  前者,常与桂枝配伍,如桂枝甘草汤、炙甘草汤。后者,常与党参、白术等同用,如四君子汤、理中丸等。
  
  用于胃痛、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。
  
  常与芍药同用,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,如芍药甘草汤。
  
  用于痈疽疮疡、咽喉肿痛等。
  
  可单用,内服或外敷,或配伍应用。痈疽疮疡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等同用,共奏清热解毒之功,如仙方活命饮。咽喉肿痛,常与桔梗同用,如桔梗汤。若农药、食物中毒,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。
  
  用于气喘咳嗽。
  
  可单用,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。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;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;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;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;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。另风热咳嗽、风寒咳嗽、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。
  
 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。
  
 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、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。另外,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。
  
  (二)甘草的作用
  
  抗炎抗过敏。
  
  甘草还有抗炎,抗过敏作用,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。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。
  
  护肝养肝。
  
  甘草里含有甘草酸等有效成分,能通过抑制补体防止肝细胞受损,进而起到保肝作用,并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阻止病毒进入肝细胞,达到抗病毒的效果。
  
  保护胃肠健康。
  
 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。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;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。
  
  镇咳作用。
  
  甘草黄酮、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;祛痰作用也较显著,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>甘草黄酮>甘草浸膏。
  
  甘草能增强方剂中其它药的功效。
  
  这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、甘草甙元、异甘草甙元有关。比如甘草酸芍药甙在镇痛、解痉、解热、抗炎、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协同作用。
  
  除口臭。
  
  用小叶麦冬和甘草泡茶喝,或者在嘴里含上一粒话梅、青橄榄、山楂,也能防止口臭。
  
  治关节疼痛。
  
  炙甘草具有益气、止痛的功效,在用药中发现,一些关节疼痛的患者,服用炙甘草后,疼痛缓解。因此,肠胃不适引起疼痛、关节疼痛的市民,可以服用炙甘草。
  
  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。
  
  何邦广称,在古代,如砒霜中毒、铅中毒等,人们就直接把生甘草熬水服用,用来解毒。现在,农村人如果误饮一些轻度农药水,可以熬煮甘草服用,有一定缓解效果。如果中毒严重,需紧急就医。吃虾或螃蟹引起的中毒,也可以服用生甘草水解毒。
  
  其它作用。
  
  此外,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常与乌贼骨、瓦楞子等同用。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,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。
  
  (三)药用附方
  
  过敏性紫癜:用生甘草30克,水煎,早晚各服1次,治疗过敏性紫癜,7天为1个疗程。另外有报道用同样剂量生甘草水煎服,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有效。
  
  手足皮肤皲裂:取甘草30克切片,加入75%酒精100毫升浸泡24小时,取滤出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涂擦患处,每天2次。
  
  治荣卫气虚,脏腑怯弱,心腹胀满,全不思食,肠鸣泄泻,呕哕吐逆:人参(去芦)、茯苓(去皮)、甘草(炙)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为细末,每服10克,水一盏,煎至七分,通口服,不拘时。入盐少许,白汤点亦得。
  
  甘草治肺痿久嗽(恶寒发烧,骨节不适,嗽唾不止)。用灸甘草150克,研细。每日取5克,童便三合调下。
  
  甘草治小儿热嗽。用甘草100克,在猪胆汁中浸五天,取出灸后研细,和蜜做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十丸,饭后服,薄荷汤送下。此方名凉隔丸。
  
  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:甘草200克(炙),干姜100克(炮)。 上药细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  
  下肢皮肤浅表性静脉炎:甘草流浸膏10毫升或生甘草50克水煎,每天分3次饭前服,15天为1个疗程,可治疗本病下肢疼痛、浮肿等症状。
  
  接触性皮炎:本病急性期常发生糜烂渗液现象,用2%甘草水溶液局部湿敷,每2小时1次,每次为15分钟~20分钟,一般1~3天皮肤损害处的红肿即消退,渗液停止,逐渐干燥结痂,糜烂面愈合。
  
  冻疮:用甘草9克、红花6克,加水2000毫升煎水外洗冻伤部位,每日3次,一般用药3~5天即可见效。
  
  寒冷性多形红斑:取甘草,甘遂各9克。加水1500毫升~2000毫升,煮沸10分钟后,熏洗患处10分钟~15分钟,每日3次,连用10天~15天即可见效。
  
  毛囊炎及初发的疖肿:取甘草10克,鲜金银花15克,煎汤外洗患处,每天3次,用3天~5天炎症即可消退。
  
  皮肤溃疡:用甘草15克研成细面加入白糖适量,外用撒溃疡处,每日1次,用药7天~
  
  治疟疾:甘草二份,甘遂一份。共研细末,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,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。
  
  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:一瓦楞子250克(煅研细末),甘草50克(研细末)。混匀,每服10克,每日3次。二甘草粉1.0克,鸡蛋壳粉1.5克,曼陀罗叶粉0.05克。混匀,饭前或痛时服,每服3克,日服三次。
  
  甘草治饮馔中毒,中砒毒:甘草伴黑豆煮汁,恣饮无虞。(《本草蒙筌》) ⒃治铅中毒:生甘草15克,杏仁(去皮、尖)20克。二味煎服,一日两次,可连服三至五天。
  
  甘草伤寒咽痛(少阴症)。用甘草100克,蜜水灸过,加水二升,煮成一升半。每服五合,一天服两次。 此方名甘草汤。
  
  甘草治热嗽:甘草100克,猪胆汁浸五宿,漉出炙香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如绿豆大,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。
  
  治伤寒脉结代,心动悸:甘草(炙)200克,生姜(切)150克,人参100克,生地黄500克,桂枝(去皮)150克,阿胶100克,麦门冬(去心)250克,麻仁半升,大枣(擘)三十枚。 右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  
  甘草肺热喉痛(有灸热)。用炒甘草100克、桔梗(淘米水浸一夜)50克,加入阿胶250克。每服25克,水煎服。
  
  甘草肺痿(头昏眩,吐涎沫,小便频数,但不咳嗽)。用灸甘草200克、炮干姜100克,水三升,煮成一半,分几次服。此方名甘草干姜汤。
  
 
  药用价值
  
  药材概述
  
  国家标准《GB/T19618-2004 甘草》
  
  出处:《神农本草经》
  
  别名:美草、密甘、密草、国老、粉草、甜草、甜根子、棒草、皮草
  
  类别:补益药(亦称补虚药)中的补气药
  
  基原: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豆科Leguminosae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,胀果甘草G. inflata Bat., 或光果甘草G. glabra L. 的根及根茎。
  
  药材性状: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具显著的纵皱纹、沟纹、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。质坚实,断面略显纤维性,黄白色,粉性,形成层环明显,射线放射状,有的有裂隙。根茎呈圆柱形,表面有芽痕,断面中部有髓。
  
  栽培要点:喜阳光充沛,日照长,气温低的干燥气候。宜选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。用种子或根茎繁殖,但以根茎繁殖生长快。
  
  药材特性:甘草,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深秋,荚果裂开,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,天然繁殖。茎挺拔直立;根如圆柱,直径三四厘米,大的五六厘米,长一米多,最长者达三四米。
  
  具体用处: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。生甘草能清热解毒,润肺止咳,调和诸药性;炙甘草能补脾益气,临床用量特大,出口量大。除药用之外,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,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。西方国家大量进口甘草,从中提取甘草次酸,治艾滋病。甘草退耕还林,水土保持作用更强。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,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,抗旱性特强。
  
  药用
  
  主要成分:甘草酸(glycyrrhizic acid),又称甘草甜素,一种三萜衍生物,分子式C42H62O16。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(见苷),是甘草的甜味成份,存在于甘草属植物中,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晶体。在220℃分解。溶于水。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。有两种同质异晶体。熔点分别为300~304℃和287~293℃,比旋光〔α〕D+163°。溶于乙醇。
  
  [5]药理性质:具有抗炎、抗病毒,和保肝解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。由于甘草酸有糖皮质激素样药理作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,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、支气管炎和艾滋病,还具有抗癌防癌、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等功能。甘草酸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,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。
  
  发展现状:2008年进口鲜或干的甘草3584.35吨,与上年同比增长2.93%,进口金额292.67万美元,同比增长76.31%,进口平均价为0.81美元/公斤,同比增长71.28%。
  
 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,鲜或干的甘草呈现出口下降进口增长趋势。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甘草市场比较活跃,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08年将甘草和甘草汁液及浸膏的进口关税从6%降为0,激发了企业进口甘草的热情,而此举也是解决我国甘草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之一。
  
  我国进口甘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:亚洲2987.37吨,占进口的83.34%,欧洲596.98吨,占16.65%
  
  药材作用
  
  【功能主治】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解毒,久服轻身延年。生用泻火热,熟用散表寒,去咽痛,除邪热,缓正气,养阴血,补脾胃,润肺。
  
  生甘草,长于清火,以清热解毒,润肺止咳力胜。用于痰热咳嗽,咽喉肿痛等。
  
  炙甘草,长于温中,以甘温益气,缓急止痛力强。用于脾虚胃弱,心悸脉结代等。
  
  粉甘草,善治尿道痛,尿路淋,生草节宜消肿毒、利关节;粉甘草,偏重清内热,泻心火。同是一物,其炮制所不同,则功效主治亦别。
  
  1、治荣卫气虚,脏腑怯弱,心腹胀满,全不思食,肠鸣泄泻,呕哕吐逆:人参(去芦)、茯苓(去皮)、甘草(炙)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为细末,每服10克,水一盏,煎至七分,通口服,不拘时。入盐少许,白汤点亦得。
  
  2、甘草治肺痿久嗽(恶寒发烧,骨节不适,嗽唾不止)。用灸甘草150克,研细。每日取5克,童便三合调下。
  
  3、甘草治小儿热嗽。用甘草100克,在猪胆汁中浸五天,取出灸后研细,和蜜做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十丸,饭后服,薄荷汤送下。此方名凉隔丸。
  
  4、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:甘草200克(炙),干姜100克(炮)。 上药细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  
  5、甘草治阴下湿痒:甘草一尺,并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渍洗之,日三、五度。
  
  6、治农药(1059、1605、4049等有机磷制剂)中毒:甘草200克,滑石粉25克。用时将甘草煎汤,冷后冲滑石粉顿服。一日连服三次。
  
  7、治少阴病二、三日,咽痛,与甘草汤不差者:桔梗50克。甘草100克。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温分再服。
  
  8、甘草治失眠、烦热、心悸:甘草5克,石菖蒲五分至5克。水煎服。每日一剂,分二次内服。
  
  9、治痘疮烦渴:粉甘草(炙)、栝楼根等分。水煎服之。
  
  10、甘草治妇人脏躁,喜悲伤,欲哭,数欠伸:甘草150克,小麦一升,大枣十枚。上三味,以水六升,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亦补脾气。
  
  11、甘草治婴儿目涩,月内目闭不开,或肿,羞明,甚至出血者,名慢肝风:甘草一截,以猪胆汁炙,为末,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。
  
  12、甘草治汤火灼疮:甘草煎蜜涂。
  
  13、治疟疾:甘草二份,甘遂一份。共研细末,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,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。
  
  14、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:一瓦楞子250克(煅研细末),甘草50克(研细末)。混匀,每服10克,每日3次。二甘草粉1.0克,鸡蛋壳粉1.5克,曼陀罗叶粉0.05克。混匀,饭前或痛时服,每服3克,日服三次。
  
  15、甘草治饮馔中毒,中砒毒:甘草伴黑豆煮汁,恣饮无虞。(《本草蒙筌》) ⒃治铅中毒:生甘草15克,杏仁(去皮、尖)20克。二味煎服,一日两次,可连服三至五天。
  
  16、甘草伤寒咽痛(少阴症)。用甘草100克,蜜水灸过,加水二升,煮成一升半。每服五合,一天服两次。 此方名甘草汤。
  
  17、甘草治热嗽:甘草100克,猪胆汁浸五宿,漉出炙香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如绿豆大,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。
  
  18、治伤寒脉结代,心动悸:甘草(炙)200克,生姜(切)150克,人参100克,生地黄500克,桂枝(去皮)150克,阿胶100克,麦门冬(去心)250克,麻仁半升,大枣(擘)三十枚。 右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  
  19、甘草肺热喉痛(有灸热)。用炒甘草100克、桔梗(淘米水浸一夜)50克,加入阿胶250克。每服25克,水煎服。
  
  20、甘草肺痿(头昏眩,吐涎沫,小便频数,但不咳嗽)。用灸甘草200克、炮干姜100克,水三升,煮成一半,分几次服。此方名甘草干姜汤。
  
  甘草性平,味甘,归十二经。有解毒、祛痰、止痛、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。在中医上,甘草补脾益气,止咳润肺,缓急解毒,调和百药。临床应用分“生用”与“蜜炙”之别。生用主治咽喉肿痛,痛疽疮疡,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、食物中毒等;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,大便溏薄,乏力发热以及咳嗽、心悸等。
  
  甘草用于心气虚,心悸怔忡,脉结代,以及脾胃气虚,倦怠乏力等。前者,常与桂枝配伍,如桂枝甘草汤、炙甘草汤。后者,常与党参、白术等同用,如四君子汤、理中丸等。用于气喘咳嗽。可单用,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。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;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;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;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;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。另风热咳嗽、风寒咳嗽、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。用于痈疽疮疡、咽喉肿痛等。可单用,内服或外敷,或配伍应用。痈疽疮疡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等同用,共奏清热解毒之功,如仙方活命饮。咽喉肿痛,常与桔梗同用,如桔梗汤。若农药、食物中毒,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。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。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、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。另外,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。用于胃痛、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,常与芍药同用,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,如芍药甘草汤。
  
 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常与乌贼骨、瓦楞子、马鞭草等同用。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,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。
  
  甘草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。
  
  主治功能
  
  【功效与作用】:益气补中;缓急止痛;润肺止咳;泻火解毒;调和诸药。主倦怠食少;肌瘦面黄;心悸气短;腹痛便溏;四肢挛急疼痛;脏躁;咳嗽气喘;咽喉肿痛;痈疮肿痛;小儿胎毒;及药物、食物中毒。用于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气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挛急疼痛,痈肿疮毒,缓解药物毒性、烈性。[5]
  
  ①《本经》: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疮肿,解毒。
  
  ②《别录》: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,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。
  
  ③《药性论》:主腹中冷痛,治惊痫,除腹胀满;补益五脏;制诸药毒;养肾气内伤,令人阴(不)痿;主妇人血沥腰痛;虚而多热;加而用之。
  
 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安魂定魄。补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、惊悸、烦闷、健忘。通九窍,利百脉,益精养气,壮筋骨,解冷热。
  
  ⑤《珍珠囊》:补血,养胃。
  
  ⑥《汤液本草》:治肺痿之脓血,而作吐剂;消五发之疮疽,与黄耆同功。
  
  ⑦《纲目》:解小儿胎毒、惊痼,降火止痛。
  
  ⑧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。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相关文章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