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D >

  中药杜茎山的图片形态及其功效与作用!

  杜茎山中药名,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。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具有祛风邪,解疫毒,消肿胀的功效,常用于热性传染病,寒热发歇不定,身疼,烦躁口渴,水肿,跌打肿痛,外伤出血。

  【药材名称】

  中文名:杜茎山

  拼音:Dù Jīnɡ Shān

  别名:土恒山、踏天桥、水麻叶、山茄子、胡椒树、金砂根、白茅茶、白花茶、野胡椒、山桂花、水光钟。

  【药材基源】

  杜茎山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。

  【性味归经】

  杜茎山味苦;性寒。归心、肝、脾、肾经。

  《本草图经》:"苦,寒。"

  【杜茎山的功效与作用】

  杜茎山主治祛风邪;解疫毒;消肿胀。主热性传染病;寒热发歇不定;身疼;烦躁;口渴;水肿;跌打肿痛;外伤出血。

  1、《本草图经》:“主温瘴寒热,发歇不定,烦渴,头疼,心躁。取其叶捣烂,以新酒浸,绞汁服之,吐出恶涎甚效。”

  2、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祛风寒,消肿胀。治腰痛,感冒头痛,眼目晕眩。”

  3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祛风利尿,止血消肿。根:治头痛,腰痛,水肿,腹水;叶:外用治创伤出血。”

  【用法用量】

  内服:煎汤,15~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
  【杜茎山的原植物形态】

  杜茎山,灌木,高1-3m。直立,有时外倾或攀援;小枝具细条纹,疏生皮孔。

  叶互生;叶柄长5-13mm;叶片革质,有时较薄,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,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,一般长约10cm,宽约3cm;

  先端渐尖、急尖或钝,有时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、钝或圆形,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,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;

  背面中脉明显,隆起,侧脉5-8对,不甚明显,尾端直达齿尖。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单1或2-3个腋生,长1-3cm,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;

  苞片卵形,长不到1mm;花梗长2-3mm,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;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,紧贴花萼基部,具疏细缘毛或腺点;

  花喜长约2mm,萼片长约1mm,卵形至近半圆形,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,裂片长为管的1/3或更短,卵形或肾形,边缘略具细齿;

  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,内藏;花丝与花药等长,花药卵形,背部具腺点;柱头分裂。

  果球形,直径4-5mm,肉质,具脉状腺条纹,宿存萼包果先端,常冠宿存花柱。花期1-3月,果期10月或翌年5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

  杜茎山生于海拔300-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,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
  【采收储藏】

  杜茎山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
  【性状鉴别】

  茎类圆柱形,长短不一,表面黄褐色,具细条纹及疏生的皮孔。叶片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、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;

  杜茎山长5-15cm,宽2-5cm,先端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齿。气微,味苦。

  【杜茎山的附方应用】

  ①治水肿:杜茎山、泡桐通草,水煎去渣,加豆腐一块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  ②治黄肿,腹水:杜茎山根、地茄子根、野黄麦菜、灯笼草各一两。水煎服,以绿壳鸭蛋为引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  ③治皮肤风毒:杜茎山根与白糖,煎服。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

  ④止血,消肿痛:杜茎山茎叶,捣烂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  【杜茎山的图片】
 

           中药杜茎山的图片  杜茎山的植物形态
           杜茎山的功效与作用  杜茎山的种子

 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下一篇:杜鹃
相关文章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