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N >

  牛蒡子|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

  牛蒡子,中药名,又名大力子、鼠粘子、恶实等。呈长倒卵形,略扁,微弯曲,长5~7mm,宽2~3mm。表面灰褐色,带紫黑色斑点,有数条纵棱,通常中间1~2条较明显。顶端钝圆,稍宽,顶面有圆环,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;基部略窄,着生面色较淡。果皮较硬,子叶2,淡黄白色,富油性。无臭,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。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(学名:Arctium lappa L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,晒干,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生用或炒用,用时捣碎。具有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利咽散结,解毒消肿之功效。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。现代研究表明,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;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。
  
  目 桔梗目
  
  拉丁学名 Fructus Arctii
  
  亚科 管状花亚科
  
  属 牛蒡属
  
  界 植物界
  
  纲 双子叶植物纲
  
  英文名 Greater burdock, Edible burdock, Lappa Burdock
  
  用药部位 成熟果实
  
  处方名 牛子、牛蒡、牛蒡子、大力子、炒牛子、炒牛蒡子
  
 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消肿解毒。治风热咳嗽,咽喉肿痛,斑疹不透,风疹作痒,痈肿疮毒。
  
  科 菊科
  
  别名 恶实、鼠粘子、黍粘子、大力子、毛然然子、黑风子、毛锥子
  
  族 菜蓟族
  
  二名法 Arctium lappa L.
  
  门 被子植物门
  
  亚纲 合瓣花亚纲
  
 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等地。
  
  功效分类 解表药
  
  中文学名 牛蒡子
  
  中药属性
  
  入药部位
  
  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。
  
  性味归经
  
  【性味】辛苦,凉。
  
  【归经】入肺、胃经。
  
  用法用量
  
  内服:煎汤,1.5~3钱、或入散剂。外用:煎水含漱。
  
  禁/宜人群
  
  过敏性皮肤炎或者湿疹患者忌食、脾胃虚腹泻的患者应谨慎食用。
  
  炮制方法
  
  8~9月果实成熟时,分批采集。晒干,打出果实,除去杂质,再晒至全干。生用或炒黄用。
  
  地理分布
  
  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的台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地。
  
  主治功效
  
  疏散风热;清热解毒透疹;宣肺利咽散肿。
  
  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;风热或肺热咳嗽、咯痰不畅;咽喉肿痛;斑疹不透;麻疹初期,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;疮疡肿毒及痄腮等。生用可润肠通便,热毒咽喉红肿疼痛,兼有热结便秘尤宜。
  
  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,常与地丁,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。
  
  适用病症
  
 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
  
  症见咳嗽、咳痰不爽、头痛等,常与荆芥、薄荷、桔梗、金银花等同用。兼便秘者尤宜。
  
 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风疹等
  
  常与荆芥、蝉脱、葛根、连翘等同用。
  
  咽喉红肿疼痛
  
  常与板蓝根、玄参、桔梗、甘草等同用。
  
  化学成分
  
  果实含牛蒡甙(arctiin),水解生成牛蒡甙元(arctigenin)及葡萄糖(glucose)。又含罗汉松脂酚(matairesinol),络石甙元(trachelogenin),倍半木质素(sesquiligenan)AL-D及 AL-F。种子含牛蒡甙,牛蒡酚(lap-paol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H。又含脂肪油,其中脂肪酸成分有:花生酸(arachic acid),硬脂酸(stera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和亚油酸(linoleic acid)。[2]
  
   各家论述
  
  1.《别录》:明目补中,除风伤。
  
  2.《药性论》:除诸风,去丹毒,主明目,利腰脚,又散诸结节、筋骨烦热毒。
  
  3.《食疗本草》:明耳目,利腰膝,通利小便。
  
  4.《本草拾遗》:主风毒肿,诸痿。
  
  5.《珍珠囊》:润肺散气,主风毒肿,利咽膈。
  
  6.李东垣:治风湿瘾疹,咽喉风热,散诸肿疮疡之毒,利凝滞腰膝之气。
  
  7.《纲目》:消斑疹毒。
  
  8.《本草经疏》:恶实,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。辛能散结,苦能泄热,热结散则脏气清明,故明目而补中。风之所伤,卫气必壅,壅则发热,辛凉解散则表气和,风无所留矣。藏器主风毒肿诸痿;元素主润肺、散结气、利咽膈、去皮肤风、通十二经络者,悉此意耳。故用以治瘾疹、痘疮,尤获奇验。
  
  9.《药品化义》:牛蒡子能升能降,力解热毒。味苦能清火,带辛能疏风,主治上部风痰,面目浮肿,咽喉不利,
  
  诸毒热壅,马刀瘰疬,颈项痰核,血热痘,时行疹子,皮肤瘾疹,凡肺经郁火,肺经风热,悉宜用此。
  
  10.《本草求真》:牛蒡子,今人止言解毒,凡遇疮疡痈肿、痘疹等症,无不用此投治,然犹未绎其义。凡人毒气之结,多缘外感风寒,营气不从,逆于肉里,故生痈毒。牛蒡味辛且苦,既能降气下行,复能散风除热,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,咳嗽痰壅,咽间肿痛,疮疡斑疹,及一切臭毒、痧闭、痘疮紫黑、便闭等症,无不借此表解里清。但性冷滑利,多服则中气有损,且更令表益虚矣。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。
  
  
  11.《本草正义》:牛蒡之用,能疏散风热,起发痘疹,而善通大便,苟非热盛,或脾气不坚实者,投之辄有泄泻,则辛泄苦降,下行之力为多。洁古作温,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,皆非真谛。《别录》称其明目,则风热泄而目自明。补中者,亦邢热去而正自安。除风伤者,以风热言之也。其根茎,则濒湖《纲目》谓之苦寒,《别录》主治,皆除热通利之意。盖其功力,本与子相近,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,皆以清热泄导为治,凡非实火,未可妄投。凡肺邪之宜于透达,而不宜于抑降者,如麻疹初起,犹未发泄,早投清降,则恒有遏抑气机,反致内陷之虞。惟牛蒡则清泄之中,自能透发,且温热之病,大便自通,亦可少杀其势,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。
  
  12.《本草乘雅》:此秉风大动摇之用,故抽水土之力独胜。味辛气平,为风木乃制为用矣。则凡病从风生,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,取之捷如影响,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,功力尤胜。此以承制之品,宣助肝木,便无太过之失,厥受和平之益矣。
  
  13.《药性解》:牛蒡子,味辛,性温,无毒,入十二经。主风湿瘾疹盈肌、咽喉风热不利、诸肿疮疡之毒、腰膝凝滞之气,润肺止嗽,散气消痰一名恶实,一名鼠粘子。
  
  14.《药鉴》:气寒,味苦辛,无毒。苦能解毒退热,而利咽喉之痛,并甘桔为妙。辛能达表润肌,而散疮疡之肿,同解毒尤良。合气与味,又治腰膝凝滞之血。若痘出不快者,即用麻黄、桔梗汁煮之,则痘不时起发矣。
  
  15.《景岳全书》:味苦辛,降中有升。治风毒斑疹诸瘘,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,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。
  
  16.《本草备要》:一名鼠粘子,一名恶实。泻热解毒。辛平。润肺解热,散结除风,利咽膈,理痰嗽,消斑疹,利二便,行十二经,散诸肿疮疡之毒,利腰膝凝滞之气。性冷而滑利,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。实如葡萄而褐色,酒拌
  
  药理作用蒸,待有霜拭去用。根苦寒,竹刀刮净,绞汁,蜜和服,治中风,汁出乃愈。捣和猪脂,贴疮肿及反花疮。肉反出如花状。
  
  牛蒡的功效
  
  牛蒡具有疏风散热、解毒消肿的功效,用于风热感冒、咳嗽、咽喉肿痛、便秘、风火上扰之头晕、耳鸣耳聋、目昏,外用治头面风毒赤肿、热毒牙痛、齿龈肿痛、痈疸恶疮、痄腮丹毒。
  
  研究表明,牛蒡有明显的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血压、补肾壮阳、润肠通便和抑制癌细胞滋生、扩散及移弃水中重金属的作用,是非常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。
  
  经常食用牛蒡能降血脂、防便秘,对高血压、糖尿病和直肠癌等有较好的预防作用,并具有抗衰老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。
  
  《本草纲目》中详载,牛蒡性温、味甘无毒,通十二经脉、除五脏恶气,久服轻身耐老。牛蒡茶具有一面排除人体毒素,一面以营养成分进行滋补和调理的特点,符合中医“一消,必有一补”的理论。
  
  牛蒡的作用
  
  健脑作用
  
  牛蒡根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,且含量较高,尤其是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高,如具有健脑作用的天门冬氨酸占总氨基酸的25%~28%,精氨酸占18%~20%,且含有Ca、Mg、Fe、 Mn、 Zn等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。
  
  抗癌抗突变作用
  
 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,帮助排便,降低体内胆固醇,减少毒素、废物在体内积存,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、子宫癌的功效。牛蒡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,可产生三十种以上物质,其中“多量叶酸”能防止人体细胞发生不良的变化,防止癌细胞产生。同时,牛蒡促进体内细胞的增殖,强化和增强白血球,“血小板”,使T细胞以3倍的速度增长,强化免疫力,提升抗癌之功效。
  
  另外,牛蒡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癌、抗突变的作用,因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广泛的药理活性。
  
  提升细胞活力
  
  牛蒡可增强人体内最硬的蛋白质“骨胶原”提升体内细胞活力。
  
  维持人体成长
  
  促使体内磷钙及维他命D在组合上之平衡,维持人体成长。
  
  药用价值
  
  牛蒡甙有扩张血管、降低血压、抗菌的作用,能治疗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疾病及抗老年痴呆作用。
  
  加速脂肪分解
  
  研究发现,牛蒡所含丰富的食物纤维为水溶性的,它可以减缓食品释放出的能量,加速脂肪酸分解的速度,减弱脂肪在体内的聚集。
  
  增强体力
  
  牛蒡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养分,叫“菊糖”,是一种可以促进荷尔蒙分泌的精氨酸,所以被视为有助人体筋骨发达,增强体力及壮阳的食物,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使用。
  
  补充营养,促进生长
  
  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。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,蛋白质4.1-4.7克,碳水化合物3.0-3.5克,脂肪0.1克,纤维素1.3-1.5克。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,比胡萝卜高280倍。维生素Cl.9毫克。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,磷106毫克,铁7.6毫克,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。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。可炒食、煮食、生食或加工成饮料。
  
  美容养颜
  
  牛蒡能清理血液垃圾,促使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,防止老化,使肌肤美丽细致,能消除色斑,黑褐斑。
  
  降血压
  
  牛蒡根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膳食纤维具有吸附钠的作用,并且能随粪便排出体外,使体内钠的含量降低,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。牛蒡根中蛋白质的含量也极高,蛋白质可以使血管变的柔韧,能将钠从细胞中分离出来,并排出体外,也具有预防慢性高血压的作用。
  
  抗肾病变的作用
  
  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/kg的氨基核苷(PA),每10天次,连续6天;引起肾病变后反复给予牛蒡甙及甙元。结果表明,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,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,显示抗肾病变作用。但甙元腹腔注射无作用,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。
  
  抗菌作用
  
  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,星形奴兴氏菌,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
  
  其它作用
  
  牛蒡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,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作用。牛蒡甙能引起蛙、小鼠及兔的强直性惊厥,对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扩张作用,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。
  
  牛蒡的药用价值
  
  身肿欲裂。用牛蒡子二两,炒过,研细。每服二钱,温水送下。一日服三次。
  
  风热浮肿(咽喉闭塞)。用牛蒡子一合,炒半生半熟,研细。每服一匙,热酒送下。
  
  小舌痛。用牛蒡子、石膏,等分为末,茶调服。
  
  风热瘾疹。用牛蒡子(炒)、浮萍等分为末。每服二钱,以薄荷汤送下。
  
  牙痛。用牛蒡子(炒过),煎水含嗽。
  
  妇女吹乳。用牛蒡子一钱、麝香少许,温酒小口送下。
  
  关节肿痛(风热攻犯手指,赤肿床木,甚至攻达肩背两膝,遇暑热则便秘)。用牛蒡子三两,新豆豉(炒)、羌活各一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白开水送下。
  
  流行性热症(小热不退,烦躁发渴,四肢无力,不思饮食)。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,有效。
  
  伤寒抽筋(汗后受寒,手足抽痛)。用牛蒡根十条,麻黄、牛膝、天南星各六钱,先锉后研,加好酒一升,再同研,榨药取汁,煎成黑膏。每服一钱,温酒送下。一日服三次。
  
  一切风疾,年久不愈。用牛蒡根一升,生地黄、枸杞子、牛膝各三升,装在袋子里,泡在三升酒内。每天取饮适量。
  
  老人中风(口目抽动,烦闷不安)。用牛蒡根去皮,切一升,晒干,打成面,加大米四合,合做成饼,在豉汁中煮熟,添葱椒五味。经常空心取食,极有效。
  
  头面忽肿,或连手足红肿。用牛蒡根洗净研烂,加酒煎成膏,摊布上贴肿处。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、二匙,即感肿消痛减。
  
  头风白屑。用牛蒡叶捣汁,熬浓涂头上。第二天早晨,以皂荚水洗去。
  
  喉中热肿。用牛蒡根一升,加水五升,煎成一升,分三次服。
  
  牙痛。齿龈肿,用牛蒡根一斤,捣汁,加盐花一钱,在银器中熬成膏,涂牙龈。
  
  项瘿。用牛蒡根一升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半,分三次服。或将根研为末,加蜜做成丸子,常服。
  
  小便不通、脐腹急痛。用牛蒡叶汁、生地黄汁各二合,和匀,加蜜二合。每取一合,又水半碗,煎开几次,调滑石末一钱服下。
  
  诸疮肿毒。用牛蒡根三条,洗净,煮烂,捣成汁,加米煮粥,每食一碗。
  
  月经不通(腹肋胀痛)。用牛蒡根二斤,锉小,蒸三遍,装入布袋,在二斗酒中泡五天。饭前温服一碗。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相关文章
牛蒡子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