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F >

  榧子|榧子

  榧子,又称香榧、赤果、玉山果、玉榧、野极子等,是一种红豆杉科植物的种子,其果实外有坚硬的果皮包裹,大小如枣,核如橄榄,两头尖,呈椭圆形,成熟后果壳为黄褐色或紫褐色,种实为黄白色,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种香气,很能诱人食欲。榧子和其他植物种实一样,含有丰富的脂肪油,而且它的含量高达51.7%,甚至超过了花生和芝麻。榧子中含有的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,是提炼高级芳香油的原料。分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  
  (《唐本草》)
  
  【异名】彼子(柀子)(《本经》),榧实(《别录》),罴子(陶弘景),玉山果(《东坡诗集》),赤果、玉榧(《日用本草》)。
  
  【来源】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。
  
  【植物形态】榧(《别录》),又名:野杉(《纲目》),香榧、木榧。
  
  常绿乔木,高达25米。树皮灰褐色,枝开张,小枝无毛。叶呈假二列状排列,线状披针形,长1.2~2.5厘米,宽2~3毫米,愈向上部愈狭,先端突刺尖,基部几成圆形,全缘,质坚硬,上面暗黄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中肋显明,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凹下黄白色的气孔带。花单性,通常雌雄异株;雄花序椭圆形至矩圆形,具总花梗,雄蕊排成4~8轮,花药4室;雌花无梗,成对生,只1花发育,基部具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,胚珠1,直生。种子核果状、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2~3厘米,先端有小短尖,红褐色,有不规则的纵沟;胚乳内缩或微内缩。花期4月。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。
  
  生长于山坡,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  
  本植物的根皮(榧根皮)、花(榧花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  
  【采集】10~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,除去肉质外皮,取出种子,晒干。
  
  【药材】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,长2~4厘米,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钝圆,有一椭圆形的疤痕,色较淡,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,另一端稍尖,外壳质硬脆,破开后内面红棕色,有麻纹。种仁卵圆形,皱而坚实,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,仁黄白色,有油性。气微香,味微甜。以个大、壳薄、种仁黄白色、不泛油、不破碎者为佳。
  
  主产浙江,湖北、江苏,安徽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等地亦产。
  
  【化学成分】种子含脂肪油,中有棕榈酸、硬脂酸、油酸、亚油酸的甘油酯、甾醇。又含草酸、葡萄糖、多糖、挥发油、鞣质等。
  
  【药理作用】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、蚯蚓无作用,有谓能驱除猫绦虫。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,对子宫有收缩作用,民间用以堕胎。
  
  【炮制】榧子:拣净杂质,或去壳取仁,用时捣碎。炒榧子: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,内仁黄黑,发出焦香味为度。或用砂拌炒至热透,内呈黄色,外具焦斑,取出,筛去砂,放冷。
  
  【性味】甘,平。
  
  ①《本经》:"味甘,温。"
  
  ②《别录》:"有毒。"
  
  ③《千金食治》:"味甘平涩,无毒。"
  
  【归经】入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  
  ①《本草经疏》:"入手太阴、阳明经。"
  
  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胃、脾、大肠经,又入肺。"
  
  【功用主治】杀虫,消积,润燥。治虫积腹痛,小儿疳积,燥咳,便秘,痔疮。
  
  ①《本经》:"主腹中邪气,去三虫,蛇螫。"
  
  ②《别录》:"主五痔。"
  
  ③陶弘景:"疗寸白。"
  
  ④孟诜:"令人能食,消谷,助筋骨,行营卫,明目。"
  
  ⑤《日用本草》:"杀腹间大小虫,小儿黄瘦,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。又带壳细嚼食下,消痰。"
  
  ⑥《生主编》:"治咳嗽,白浊,助阳道。"
  
  ⑦《本草备要》:"润肺,杀虫。"
  
  ⑧《本经逢原》:"与使君子同功。"
  
  ⑨《本草再新》:"治肺火,健脾土,补气化痰,止咳嗽,定呵喘,去瘀生新。"
  
  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  
  【宜忌】①苏拭《物类相感志》:"榧子壳反绿豆。"
  
  ②《本草衍义》:"(食之)过多则滑肠。"
  
  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多食助火,热嗽非宜。"
  
  【选方】①治寸白虫:榧子日食七颗,满七日。(《食疗本草》)
  
  ②治白虫:榧子一百枚。去皮,火燃啖之,能食尽佳,不能者,但啖五十枚亦得,经宿虫消自下。(《救急方》)
  
  ③治十二指肠虫、蛔虫、蛲虫等:榧子(切碎)一两,使君子仁(切细)一两,大蒜瓣(切细)一两。水煎去滓,一日三回,食前空腹时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  
  ④治卒吐血出:先食蒸饼两三个,以榧子为末,白汤服三钱,日三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  
  【临床应用】①治疗钩虫病
  
  每日吃炒榧子3~5两,直至确证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。曾治5例(其中3例兼有鞭虫),皆经1月左右痊愈。治程中未见副作用。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、蒜瓣煎服,则疗效更佳。
  
  ②治疗丝虫病
  
  取榧子肉5两,头发灰(血余灰)1两,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。日服3次,每次2丸,以4天为一疗程。临床观察20例,第一疗程后微丝蚴转阴4例,第二疗程后转阴9例,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。治程中除1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晕外,其他皆无不良反应。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。
  
  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榧实,《本经》味甘无毒,然尝其味,多带微涩,详其用,应是有苦,气应微寒。五痔三虫,皆大肠湿热所致,苦寒能泻湿热,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。"
  
  ②《本草新编》:"榧子杀虫最胜,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,切片用之至妙,余用人汤剂,虫痛者立时安定,亲试屡验,故敢告入共用也。凡杀虫之物,多伤气血,惟榧子不然。"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相关文章
茯苓 榧子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