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药百科 > D >

  中药地膏药的图片形态及其功效与作用!

  地膏药中药名,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全草或叶,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具有清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湿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 

地膏药的图片
地膏药图片
 

  【药材名称】

  中文名:地膏药

  拼音:Dì Gāo Yɑo

  英文名:Herb of Broadleaf Cudweed

  地膏药的别名:岩白菜、雾水草、白头翁、地毛香、棱干青、野水牛蒿、兔耳风、老鸦绵、大棉花草。

  【药材基源】

  地膏药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全草或叶。

  【性味归经】

  地膏药味苦,性寒。归肝、大肠经。

  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苦,寒。"
 

地膏药的功效与作用
地膏药图片
 

  【地膏药的功效与作用】

  中医认为地膏药具有清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湿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
  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治痢疾,风湿,小儿惊风,哮喘。"

  2.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治小儿烂口疮,红白痢。"

  3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消炎,散肿,止血。治阳性疮毒,刀伤出血。"

  4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“清热解毒,燥湿。治湿热痢疾,瘰疬等症。”

  【用法用量】

 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  【地膏药的图片】
 

          地膏药的图片  地膏药的功效与作用
          地膏药的原植物形态  地膏药的性状鉴别
 

  【地膏药的原植物形态】

  贴生鼠曲草,一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茎直立,粗壮,基部木质,上部分枝,密被白色厚绵毛。

  基生叶花期时枯萎;茎生叶互生,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条形,长4-8cm,宽7-25mm,先端具小尖,基部狭窄,抱茎,全缘,叶脉3条;

  两面被密绒毛,杂有密糠秕状短毛,上部叶渐小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和枝端排成球状紧密的复伞房状,直径5-7mm;

  总苞球状,长约6mm,宽5-6mm;总苞片5-6层,白色或淡黄白色,干膜质,外层苞片短,宽卵形,先端钝,密被绒毛,内层长圆形或窄长圆形,先端稍尖。
 

地膏药的图片
地膏药图片
 

  花黄色,外围有多数雌花,中央有4-7个两性花;雌花花冠丝状,有3-4个小齿,两性花向状,5齿裂,瘦果长圆形,有乳头状突起;冠毛1列。花期8-10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

  地膏药生于林边、山坡草地或灌丛中。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

  【采收储藏】

  地膏药一般鲜用,也可于秋季采收晒干。

  【性状鉴别】

  地膏药干燥茎枝圆柱形,直径4-8mm,具纵条纹,密被白色绵毛,灰绿色。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类白色,中空。
 

地膏药的附方应用
地膏药图片
 

  叶片卷曲,皱缩,平展的完整者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装长圆形,长4-9cm,宽1-2.5cm,先端具短尖头;

  基部渐狭,全缘,两面密被白色绵毛,主脉两面凸起,灰绿色。头状花序小,于枝端排成密集球状或伞房状。

  总苞近球形,直径5-6mm,总苞片干膜质,淡黄色。雌花和两性花小。偶见圆柱形种子。气微,味苦。以枝叶多、色灰绿者为佳。

  【地膏药的附方应用】

  1.治湿热痢疾:地膏药、白头翁、马尾黄连各10g,水煎服。

  2.治痈疽疮疡,外伤出血:地膏药鲜全草适量,捣烂外敷。

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!

相关文章

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,提供中药大全、中药百科、中药方剂、中药饮片、中药材价格、中药材种植、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按摩、中医方剂、中医推拿、中医针灸、中医减肥等信息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中药百科、饮片、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,不能用作具体药方,使用前请遵医嘱!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、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,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、真实。业务及友情链接:2871960833

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(宁)-经营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